Back

(( 擴散 (()) 耦 ))-科技與藝術的擴散、並行、融合|Diffusion Couple of Art and Technology

國科會為提升我國科技與藝術跨領域研究,以及培育跨領域科研人才,因此推動「科技藝術跨域融合與創新計畫」。繼2022年「後.技.藝—科技部藝術研究展」針對在國科會專題研究等相關計畫之下,以研究成果作為延伸的核心進行藝術展演。2023年以「科藝擴散元」為題,試圖思考「工程」與「人文」領域的結合,在界之間互相消融與重疊的可能性,並將研究成果轉譯為科技藝術創作的形式,促進科技被了解與使用的更多可能性。

展覽介紹

「科技」是人類創意想像的現實實踐,「藝術」則為各種思想、文化、想像的分享平台。當工程科技結合藝術思維時,在根源深處是對於現實世界的力量的孕育。透過科技與藝術的結合,思考藝術的平權體驗、探索生活形態的可能、想像著自由的移動、更創造出各種不可能到可能。本主題概念來自於物理現象所提到的「擴散耦 Diffusion Couple」,當不同的元素相互結合時,突破臨界介面產生元素擴散的效果,雖然彼此擴散速度不盡然一致,卻最終可以互融的現象形成新的鍵結與特性。就像科技藝術的結合,並非合而為一,而是擴散或互融並行的參與;也如同在數位時代界與界之間互相消融、混合、重疊,是否真的有「界」的存在?而人類也不斷地朝著突破界限,尤其在疫情時代後更試圖透過數位工具突破「界」的存在,例如透過 5G 通訊技術來實現異地共演,透過 VR 來跨越身體邊界體驗虛擬中的真實感。科技藝術大破了許多的界面,帶來的是更關注於使用者,是科技與人類的媒介,透過科技藝術的實踐,並非僅僅展示出令觀眾驚嘆的科技,而是要讓科技被了解與使用。將這些具有前瞻性、探索性的創新研究成果透過藝術進行轉譯,進而真正的探索藝術、科技、媒體與社會之間的關係與互動。擴散、並行、融合像是科藝擴散元的三種樣貌:「擴散」時間是擴散的重要變因,透過時間進行各種的結構與重組的形變。「並行」是一種動能,在科技與藝術的並行中,可以產生出各種活化的機會。「融合」產生出一種包容,科技與藝術的融合更在意的是新樣態的體會。因此本展將以「擴散」、「並行」、「融合」作為場域的小子題,期待每位觀展者,也在擴散耦概念下與所有作品產生更多的可能性。

參展團隊

「自由人」計畫-虛擬分身機器
計畫主持人:國立政治大學數位內容碩士學位學程 陶亞倫

5GXR 沉浸式體驗發展-以傳統舞蹈虛實展演為例
計畫主持人: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設計學系 黃心健

島嶼演譯:科技藝術場域轉譯與跨域共舞創作計畫-以馬祖為實踐基地
計畫主持人:國立成功大學工業設計學系(所) 陳建旭

後疫情時代之新媒體餐飲空間創新體驗
計畫主持人: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新媒體藝術學系 戴嘉明

全場域 5G 無人機劇場藝術人機互動演繹之科技藝術研究
計畫主持人: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動畫藝術與影像美學研究所 詹景裕

「聽聽易世界」:共融藝術─利用無障礙互動科技「聽見」表演
計畫主持人:臺北市立大學教育學系 黃思華

以人工智慧實踐二胡演奏行為暨音樂風格分析
計畫主持人:國立中央大學資訊工程學系 施國琛

未來布袋戲場:人機互動、混合實境與操偶美學
計畫主持人: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 許峻誠

異自然:感知-離散-連續體
計畫主持人: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 侯君昊

合作單位

日本東京大學筧康明實驗室、台灣儀器科技研究中心 Taiwan Instrument Research Institute、交大校友總會、財團法人交大思源基金、西田社布袋戲基金會、財團法人碩英文教基金會、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浩然團書館、臺北市立啟聰學校、臺北市立雙園國中、純白舍創作空間工作室、思創研新有限公司 TCRD CO., LTD、鳳甲美術館 Hong-gah Museum